《中山社会科学》创刊于1990年,是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主管、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科理论内部刊物。自2021年起,《中山社会科学》更名为《中山社会科学论丛》(以下简称“本刊”),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为以书代刊形式的学术集刊,具有独立书号,一年发行1期,其主管、主办单位不变;本刊专注发表哲学社科类学术论文;所刊登稿件以单篇文章形式纳入中国集刊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本刊立足中山、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秉持开放创新、服务学界的办刊宗旨,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山市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本刊现将开始征集2022年稿件。有关事宜如下:
一、征稿内容方向
2022年重点围绕中山市“文化兴城”五年计划和建设“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及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
征文方向: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文脉”研究(以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香山建县870周年、杨殷诞辰13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主);香山文化活化保护利用;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提升等。
二、征稿要求
1.来稿8000-10000字为宜,需提供2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3-6个关键词、作者简介(作者可以以课题组形式,请标明课题立项渠道、课题组单位、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及研究方向。
2.来稿附上可编辑电子版,正文末尾附上作者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术简历、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银行帐号及开户行(以便稿费寄送);本刊对采用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申明,来稿一经采用即按相关规定付稿酬,来稿一律不退。
3.来稿必须原创,不能一稿多投,遵守学术规范,引文要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作者法律责任。
4.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止。(以投送邮箱时间为准)
三、参考文献和注释引文注意事项
1.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顺序放在文章末尾(本刊不采用脚注,敬请广大投稿者注意)。
2. 专著、论文集、报告的标注顺序按作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标示。如 [1] 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8页。
3. 期刊文章的标注顺序按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期、页码标示。如 [2] 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第38页。
4. 报纸文章的标注顺序按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号标示。如 [3]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5日,第四版。
5. 古藉标注顺序按作者、书名、或作者、篇名、部类名、卷次、版本标示。如:1.杨光先:《不得己》卷1;或:2.杨时:《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34,四库全书本。
6. 外文文献的标注顺序原则上以该文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为准。
7. 遵照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律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用1985年版,《列宁选集》用1995年版,《毛泽东选集》用1991年版,《邓小平文选》用1984年版,《列宁全集》用1984年以后版本。
8. 文后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9. 文后参考文献按其重要程度或先后程序排列,不用注明页码,其注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如李时岳、胡滨著:《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熊月之:《论近代通人郑观应》,广东,《中山社科》,2009年第4期。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中山社会科学论丛》编辑部(中山市东区博爱六路12号市教体局大楼1210室)
联系人及电话:周武,0760-88268173
邮箱:zssk2010@163.com
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