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在中山市举办。论坛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1个主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陈文玲,深圳大学讲席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史丹,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邢锋,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陈俊龙,贵州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黄朝椿,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郭跃文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展欣,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出席论坛并致辞。广东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主持开幕式及主旨演讲。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代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卢春萍,北京市社科联一级巡视员、班子成员、秘书长崔占辉,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钟文干,中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梁锦胜分别主持相关分论坛。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叶金宝主持主旨演讲。广东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向晓梅做会议总结。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余鸿纯主持闭幕式。
肖展欣市长对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在中山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创造了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游乐园长江乐园等多个“全国第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这次论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各位专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聚智献策、论道中山,必将为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当前,中山正按照省委提出的“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的要求,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山实践。这次论坛是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盛宴,中山将认真学习吸收各位专家的前瞻思考和独到见解,积极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努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多中山力量。
李宜航书记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共襄盛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广东社科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同仁致以诚挚谢忱,衷心感谢中山市委市政府及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为擦亮南方智库论坛金字招牌提供的鼎力支持。他指出,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汇聚众智,共同深刻认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科学方法,深入探讨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的高招实招新招,以实际行动助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走深走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启迪意义。论坛之所以能获得诸位院士、众多名家极大关注、高度认可,根本在于宏大的主题本身就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宏大的叙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富矿,宏大的实践本身就是方法创新的沃土。相信在与会嘉宾共同努力下,论坛一定会别开生面、精彩纷呈,一定能催生出更多创新成果,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贡献出更多务实良策,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新篇章,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新助力。
郭柏灵院士在主旨演讲中纵论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大国之间在推进创新上的实力对比。他指出,创新是驱动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理论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石,核心任务在于解决未知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融通并进、相得益彰,是我国在科技上真正实现自立自强必须同时啃下的两块“硬骨头”。要实现从“陪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增强原创性技术的竞争力,优化科研环境、鼓励长期性和高风险的技术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多措并举为国家长远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张军扩理事长聚焦“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做了主旨演讲。他认为,当前形势下,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及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至关重要、任务艰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而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其核心,所以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突出重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把“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着力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迟福林院长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做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和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城市化仍滞后于工业化,掣肘经济结构转型、制约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升,当前解决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主线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形成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建议,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的土地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尤其是宅基地资源由市场决定配置;重点围绕央企国资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国有资本的绩效考核机制。
郑永年教授围绕“高质量发展与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改革思路,抓住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能够很好地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和效果。关键是各方面要通力合作,特别是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和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要实现良性互动。他客观分析了企业家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建议把改革的切入点着重放在确立正确的企业责任叙事、解决企业原始积累、解决官员和企业家牵连、实现企业和企业家分离、确立国有企业和国资的边界、形成民企主导竞争性行业、实现发展和监管之间的平衡、改革金融机构、实现企业主体公平获取金融服务、实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切实把改革举措创造性落到实处、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
张占斌主任结合“对全面建成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做了主旨演讲。他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有其合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必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实支撑。具体实践中,尤其要多措并举调动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调动资本市场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汇聚起同心干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史丹学部委员以“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做了主旨演讲。她指出,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二者之间具有紧密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不断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批又一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由当代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形成,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它对产品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关键性作用。
张学记院士以“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他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认为通过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和创新驱动思路开拓,构建跨学科融合、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生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陈彦斌教授在主旨演讲中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他指出,照搬西方宏观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宏观经济现象,也无法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将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这三类最重要的宏观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从而打造新的宏观调控理论框架和新的政策实践思路,是加快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益探索。根据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要想更加全面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需要结合实际增速、潜在增速与潜在增速合理水平三者的走势予以分析。2024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预计为5.3%,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预计为6%。综合研判,经济增速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通过促进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可以为宏观经济运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促进经济进一步持续回升向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完全可行和可能的。
陈文玲总经济师围绕“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做了主旨演讲。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独特国情持续推进的崭新道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规定性。拉长时间尺度,立足世情国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着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提高效率与保障公平、保持活力和维护秩序、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系统谋划、谋定而动,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
邢锋院士从科学家视角,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做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作为一个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各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可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传统产业重镇,在大纵深、有选择地推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同时,不少传统产业具备改造升级的潜力,有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就可行性路径而言,应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数智化转型、深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产业关键人才支撑,不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走在前列、塑造优势。
陈俊龙院士在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切入,探讨新型智算模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路径。基于当前人工智能模型应用的类型和技术本质,他阐释了生成式AI的独特工作原理,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归纳演绎创造生成全新内容,对不同企业组织架构带来革命性重塑,对不同行业赛道布局产生颠覆性影响。他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判,认为未来企业的组织生态是企业小型化、精简化发展;小型公司代表新质生产力走向,其盈利能力可媲美传统大型公司;未来行业的技术生态是大模型生成小模型,大模型促进行业发展。
郭跃文研究员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牵动广东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举、关系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促进固本强基的务实之举,更是理论研究的沃土和富矿。省社科院在多维赋能、深度参与中积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形成了助推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整体性建议,即以强县为突破口,增强县域承载力和辐射力;以集成式改革为牵引,释放县镇村活力;以“三个统筹”为抓手,持续推动城乡发展方式加快转型;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支撑,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根本保证。
黄朝椿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建议把珠江流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他认为,珠江流域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经济增长带、南向开放带、区域连接带、国家安全带、民族融合带,具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潜力和基础。建议持续展开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研究,多建睿智之言、多提务实良策。
在分论坛环节,暨南大学“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点实验室主任、暨南大学原校长、宋献中教授,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长江学者特聘孙九霞教授,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徐现祥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王春超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柯清超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伟光,广东省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李志坚,广州大学绩效与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仁寿教授,暨南大学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林教授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探讨创新思路、解码改革趋势。
广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莉丽,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海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林海利,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深圳市社科院(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吴定海,北京市社科联二级巡视员、智库工作部主任程文进,上海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贵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范省伟,贵州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谢忠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常委、秘书长伍牧原及主办、承办、协办单位领导,省社科研究基地专家代表,获奖论文作者代表等近200人与会。
本届论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指导,广东省社科联、省社科院主办,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天津市社科联、湖南省社科联、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贵州省社科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广东省社科院“海洋强国建设”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广东财经大学“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山市社科联、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南方经济编辑部、新经济杂志社等协办。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报道、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社科报、南方日报 、羊城晚报、南方网、南方杂志、南方财经、新快报、21世纪财经、南方都市报、凤凰网、学习强国、广州日报、信息时报、深圳特区报、中山日报和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及相关兄弟省区市社科联官网、官微同步进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