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成果推介

民众经济发展的产业再造与重大战略研究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8日  点击:18189  作者:中山市社科联课题组
  

   进入21世纪后,民众镇经济发展成就斐然,GDP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年均增长11%以上。然而,总体来看,民众镇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表现为“大农业、普工业、弱服务业”的经济格局,产业发展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投入型为主,保税物流园区中心的经济贡献和带动作用较为弱小;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业现代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伴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镇自身条件的起伏变化,民众镇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基础设施欠账、产业效益低下等问题愈加突出。产业再造和战略重构成为迫在眉睫之举。
   一、把脉经济发展困境
   困境一:产业高度化偏低
   多年来,招商引资门槛偏低,比较被动地累积了许多低质低效的传统企业。大量不同性质的企业松散地进入产业园区,“门类多而不精,星星众而形散”的特征明显,研发型、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和高效益型企业少;园区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缺乏带动力强的主导行业,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企业之间在产业链、增值链、技术链、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联系不紧、不实、不密,集聚多、集群少的特征突出。
   困境二:产业经济效益偏低
   作为农业大镇,民众的种植面积、农产品总量等指标,居于全市前列,但“效益农业”欠发达。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188元,仅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347元)的73.33%,在全市24个镇区中位列22位。工业企业门类齐全,拥有纺织、五金、建材、精细化工、基础化工(有机硅)等五大支柱行业,但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且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低、加工度低、效益低的“三低”现象比较明显,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尚处于较低水平。第三产业以旅游与批发零售贸易为主,2014年完成增加值24.44亿元,仅占全市第三产业总量(1191.31亿元)的2.05%,总体发展水平在24个镇区中排名靠后;生产者服务业弱小,电子商务尚未形成规模,传统的配载运输仍然占较大的比重;旅游业的经济贡献较低、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
   困境三:创新能力薄弱
   民众镇是人口大镇,户籍人口和从业人数均位列全市第四位,但研究与开发、管理等岗位的就业机会较少。技术和管理人才存在基数小、层次低的现象,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竞争求发展”的现代发展需求。在科技创新喷涌的知识-信息时代,经济的增长和民生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然而,民众镇的产业自主创新在全市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图1)。
   困境四:营商环境脆弱
   全镇地势低洼。高能耗、高排污工业企业的聚集,加之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中心落户于此,诱致大部分河涌污染和河床淤浅日益严重。民众镇在为全市的经济增长和农产品供给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全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基本农田指标维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沙田、河网、疍家、歌声”的原生态风光背后,是当地经济增长指标、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的巨大压力。长期透支生态环境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民众镇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危机。对营商环境具有较高的负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道路面积密度低,过境交通与镇区相互干扰;用地功能分区不明确,工业与居住混杂现象突出;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严重不足,迟滞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认知潜在优势与机遇
   优势一:蓄势待发的区位资源
   宏观上,民众镇位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未来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区域重大路桥建设,将进一步畅通珠江两岸的交通联系,珠西地区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广东自贸区的成立、广佛都市圈的整合、珠澳都市圈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珠江西岸将成为前景广阔、市场巨大的区域发展轴线,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有望成为珠三角的战略成长中心。
微观上,民众镇位于虎门港、中山港、容奇港三个对外港口的中心点,与三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均不超过30公里。番中公路贯穿全镇1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有两个出入口与镇区公路相连。便利发达的公路网络将民众镇与周边城市更加紧密和快捷地联系在一起。
藉此,民众镇有望走出“发展阴影”,进入“经济轴带”。毗邻南沙和深中通道的民众镇,将获得承接南沙和深港产业辐射和转移的优先区位优势。
   优势二:潜力巨大的资源优势
   民众镇拥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3万亩,是全市农业耕地面积最多的镇;工业用地存量多,深度开发潜力大。在土地日益稀缺的珠三角,广阔的土地资源是民众未来发展的“梧桐树”和“聚宝盆”。
同时,民众镇东南北三面环水,139条内河涌纵横交错,水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占镇域面积的28%,“水乡、沙田、河网、疍家、歌声”是风情独特的原生态写照。秀美的田园,是面向都市群体发展旅游经济的桃源世界。
   优势三:高屋建瓴的平台优势
   民众镇规模农业成效显著,拥有蔬菜、水产、水果、花木及粮食等五大生产功能板块,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民众农产”品牌的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产品远销珠三角及海外市场。地处民众镇的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是珠三角西岸唯一的经海关总署等四部门联合批准建设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具有“境内关外”的特许政策优势,为民众镇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业的经济增长引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遇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落实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数量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向以质量和民生为落脚点的精益化发展模式转变;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将成为城镇发展的主线。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国家已经着手启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工作。对农业基本条件好、历史包袱重的民众镇来讲,很多基于土地问题的困难将因全面深化改革而迎刃而解,这为未来民众镇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
   机遇二: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
   民众镇地处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之间。随着南沙以汽车、钢铁、机械装备工业为主的现代化临港工业基地的建设,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的临港工业、现代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智慧产业的发展,民众镇将迎来产业发展的重大契机。民众镇可以通过承接三个发展高地的辐射,发挥后发优势和学习优势,打造新簇群经济载体。
   机遇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市场方兴未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内外众多游客渴望回归田园和自然。近距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因其成本低、特色强、出行方便等优势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民众镇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种养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消费者,可谓便捷高效的发展路径;可以通过营造生态浓郁的自然氛围,打造为珠三角地区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旅游名镇。对于民众镇来讲,其旅游资源虽不具有大区域级资源独特性和国家以上级文物的保护性,却给予了旅游开发主体更多的经营自主空间,也带动了“边缘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潜力。
   三、优化产业成长路径
   (一)谋划特色专业镇经济
   科学合理的城镇定位,有助于理清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明确产业再造的作用机理和复合效应,从而在区域的竞争与合作中占据主动位置,以直道前行或弯道超越的的策略,稳健而快速地发展。反之,安步当车、亦步亦趋地“工业立镇”求取“经济强镇”必然事倍功半;被动地接受周边辐射和来者不拒地招商引资,得到的经济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以及愈加严峻的生态透支。建议民众镇定位如下:以生态为基底,创新为动力,经营为手段,效益为目标,共赢为保障,产业互动、人地和谐的水乡特色经济镇。主动承接广东自贸区(特别是南沙片区)的辐射,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产业发展逐步上层次,产业集群逐步增效益,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扶持竞争力强的成长性企业和主导产业
   围绕构建现代优势产业的目标,扶持成长性好、具备增长潜质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的企业成为上市企业。完善产业要素市场,滚动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支持配套企业发展,通过成长性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拉动上下游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技术、产品、资本为纽带的现代优势产业群体,提高产业集群的内生扩张能力和进化升级能力。积极挖掘和培育资源集约度高、产业关联度高、附加价值高、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兴优势产业,培养和引进若干成长型产业,实现支柱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强产业集群的特色化和根植性
   依照整体谋划、重点布局的原则,以现代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和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和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在巩固纺织服装、五金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精细化工、有机硅、环保为主的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形成若干个紧密性强、关联性高的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的抱团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整体竞争力较强、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促使集群产业链从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向设计、销售、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和产业效益。
   (四)推进农业经营的市场化和多业结合
   瞄准市场终端需求,挖掘农业传统优势。加强蔬菜、水果、花木、水产、粮食等细分领域的品种选择、布局调整和再加工,积极促进民众农产品由“大众化”、“一般化”向“小众化”、“高端化”跃升,推进农业与加工制造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的结合。以各个农产专业合作社、农业功能板块(示范基地)为基础,形成以“民众农产”为地理标志的市场竞争力强、规模效益合理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
   (五)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发展
   要按照谋划长远、稳中求进的原则,以提升制造、推动创造、拓展服务为总方向,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重点推动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服务外包、专业技术服务、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和收入比重日益提高,增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民众镇工业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平台,重点扶持为中山市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高品质物流企业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物流外包,创建“以顾客为中心”、“整体解决方案”、“产品+服务”的组织运营框架,通过效率驱动与优化控制,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装配、测试和销售上,降低运营成本、风险和固定投资,扩充柔性、增加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和股东回报。
   (六)倒逼旅游产业的经营创新
   深刻警醒与切实解决民众旅游业的下列发展缺憾:旅游效应的统筹力度不足,掉入了景区“单一化”、“平庸化”和迁就资本力量的误区;旅游业的市场运作不规范,“政府主导”模式过于强势,产出外溢效果和利益分配处理失衡;旅游发展资本密集和“硬造”趋势凸现,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和集群化尚不成熟,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低下;高级专业人力资源短缺,人才共享意识薄弱,旅游产、学、研关系松散等。
   明确“休闲-体验-生态游”的主题定位,树立“休闲生态文化”的开发理念。紧紧围绕“水乡文化”、“有机农业”、“绿道休闲”等亮点,将水乡风貌、水乡风俗、绿道骑行等休闲要素和有机农业、水产养殖、田园风光等生态要素结合,深度开发体验性的旅游产业功能,大力建设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我国传统节日,以及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情人节、圣诞节等现代节日,举办歌咏赛、书画展等主题活动,创建有特色的节事项目,依托节事活动的人气和氛围进行旅游体验产品的整合和营销。依托各大农业园区,利用珠三角绿道纵贯整个民众农区的有利优势,深入挖掘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对全镇的生态、民俗、休闲、健身、娱乐、购物等各种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构建起六大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良好的旅游产业链。
   四、务实创新发展战略
   (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零和博弈的重大难题,建立市级对民众镇的生态补偿补助机制。建议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以及对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等重大国家和省级产业发展平台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参照五桂山生态补偿投入机制,设立市级财政下的民众水乡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提高民众生态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和农田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下调经济考核指标
   切实解决民众镇经济增长考核任务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效益低下等重大难题,给予民众镇宽松的财政扶持政策,给予长期的一级财政政策,在省市扶持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报立项中倾斜支持。经验和教训表明,重点工业卫星镇的招牌对民众利弊参半,“工业立镇”、“经济强镇”的战略决策代价昂贵、危机严重。当前,国家社会经济不再以GDP为指挥棒,强调增加文化含量,提升软实力和提高人民福祉。有鉴于此,建议市委市政府适当下调对民众镇的经济考核指标,鼓励和支持民众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造福民生。
   (三)加强省市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扶持
切实解决民众镇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的重大难题。针对民众人口较多、三农和社保压力大,而经济薄弱、财政不足的实际,加大省市两级财政对民众镇农田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排水、环境保护、文体卫生、社会福利等基础设施的倾斜投入。事实表明,多年来主要依靠民众可支配财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将导致“欠账”矛盾愈加突出,和周边镇区的差距愈加扩大。有鉴于此,建议市政府和镇政府共同努力,争取每年都有一批省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落户民众。
   (四)加强产业空间整合和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继续在农业基本条件好、优势较突出的大村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升农业土地资源质量,推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凸显生产、生态、景观、效益的结合功能。
   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针对当前工业区厂房建设在空间上零散分布、标准厂房低水平建设、开发强度低的状况,盘整存量工业用地,采取“合并、集中、撤消”手段对现状工业用地格局进行整合,为“三重”项目腾出新空间。具体思路是:(a)平面式整合(图5),减少土地闲置和浪费,形成大型地块,为引进重大项目提供空间;(b)竖向式整合(图6),对于没有特殊空间要求的企业,将工业建筑向高度扩展,不同的企业或企业的多个生产环节在空间上叠加分布,在不拓展新的用地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容纳数量。
   产业再造中,土地空间的整合是改变工业区低密度建设、低土地产出的必要手段,以及消解土地闲置的有效途径。应该充分发挥两种空间整合模式的优点,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五)构建利益多赢的合作机制
   针对“三农”历史包袱重、社会保障压力大的实际,跳出以镇属经营公司和村经联社为主的“或承包或出租”传统经营思路的束缚,构建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兼顾社会(公众)目标和私人(企业、居民)目标的制度安排,实现企业-政府和村民(居民)的共赢。在农村土地“反承包”的基础上,按照“稳定外围边界、稳定田亩总数、稳定基本业态、提升经济效益”的原则,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积极与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和旅游企业的合作,延伸产业增值链,稳步实现高预期的经济效益。
   针对二、三产业“提质”、“增速”、“上规”的目标,大力扶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技术标准联盟方式,为企业占领行业高端提供支撑。以行业协会为平台,扶持海量信息快速收集和自动处理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B2B”、“B2C”的信息共享和反馈的长效机制;支持成长性企业自主组建或委托组建研发机构,针对目标客户的最终服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要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中介机构的优胜劣汰,造就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队伍,大力培育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中介机构。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对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政策落实等工作,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针对民众旅游“品牌响、市场弱”的实际,跳出“或租或卖”的粗放管理模式,走“股权合作”的精细管理模式,以滚动开发和合作经营为导向,做好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完善和环境提升等工作,及时消解旅游业发展的惰性因子,构建旅游资源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研究者及游客组织者之间资源共享和收益共享的开放式长效机制,推动民众旅游走“集群化”旅游产业道路。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