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年度总结

市社科联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30日  点击:7402  
  

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市社科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团结和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脚踏实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服务创新,全力构建“大社科”格局,在各方面工作中作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建设

    1、将群众路线与党风政风建设有机结合。2月份起,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市实践办和市委督导组的指导下,聚焦作风建设和“四风”突出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结合社科工作实际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把自选动作做出彩。通过中心组集中学习、党员专题学习、购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资料自学、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贪之害》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基础。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先后通过深入下访沉下去、现代媒体收进来、打开大门请上来、深入谈心交心等方式,征求到了意见和建议超过120条。单位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坚持以整风精神和触及灵魂的态度开展自我剖析,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制定整改措施,同时,带领机关边学边改,制定整改落实计划,切实推动机关作风转变,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2、完善机关制度建设。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社科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做好废、立、改工作。制定出台了《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工作交流和调研制度》、《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日常管理制度》、《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领导班子挂点下访制度》,修订完善了《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管理制度》、《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财务管理制度》、《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等,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机关工作质量,更好地解决全市社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多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宣传和研讨,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1、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社科联机关和各基层社科组织全年不定期专题学习“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等,夯实思想基础,提升理论水平。多次组织社科专家围绕“中国梦”、“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等主题开展座谈、笔谈和访谈,在全国、省、市报纸发表相关理论文章63篇,在“社科之窗”网页和《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开辟“社科专家笔谈‘中国梦’、‘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等专栏,不定期组织社科专家到各高校、基层单位及“城市论坛”作专题宣讲,为广大市民提供思想引领,反响热烈。《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专刊以《努力开创中山社会科学新局面》为题,报道了我市社科工作在推动城市发展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市国学促进会、东凤镇社科联分会等多个基层社科组织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做好价值引导和理论宣传工作。

    2、搭建高端学术研讨平台,提高我市学术水平。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广东省社科联、中山市委党校共同举办“21世纪国际史学发展趋势”学术座谈会,来自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学者及国内30多位著名的世界史研究专家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中国经济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中国经济史研究会、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合办“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时期广东海洋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为中山走上海上之路并成为21世纪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把脉开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中华口述史研究会主办“第四届全国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共收集论文20多篇,多位口述史研究名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广东省台办、中山市台办合作举办“广东孙中山研究资源探寻之路”研讨会,海峡两岸专家就孙中山思想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利用展开了思想碰撞。同时,广东台湾研究中心中山台湾研究所揭牌成立,落户市社科联,将进一步发挥中山精神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作用,促进粤台学术交流、合作与研究。

    3、立足本土,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以“开展全民修身行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承办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中山专场,来自北京、湖南、广州以及珠中江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本土学界新秀共100多人齐聚一堂,为我市深入推进全民修身行动指明方向和路径,也为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协助市委宣传部举办“全民修身行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对已有经验作系统归类与总结,为今后更进一步升华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与市委宣传部、市社工委合办中山社会治理创新理论座谈会,国内知名专家进一步总结、提升、发展中山社会治理创新理论。与孙中山研究会合办“孙中山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广州以及本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孙中山振兴中华之路与中国梦开展研讨,挖掘孙中山思想精髓,激发本地学者的理论研究。

    三、加强社科普及和宣传阵地建设,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1、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大众化、常态化的社科普及活动。结合全民修身行动,重点推动国学文化宣传普及。指导市国学促进会建设“中山国学堂”微信平台,截至12月中旬已有“粉丝”近7万人,全年发布国学微信近1500条,受到广大市民好评,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主办我市首届“国学文化周”活动,期间先后邀请全国社科普及名家、老子研究专家于天罡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等名家莅临开展《国学与女性智慧》、《国学与为政智慧》等多场讲座,并举办“诗书礼乐”师生亲子艺术展、首届大学生国学修身演讲比赛等。市国学促进会还与有关单位共同承办多期“中山总裁修身读书会”,邀请国内各领域知名专家与我市企业家共同畅谈修身与企业管理。

    此外,全年全市各基层社科组织精心策划开展各种“接地气、贴民心”的社科普及活动超过200多项,例如市孙中山研究会与杨仙逸中学合办“孙、杨家族革命事迹报告会”;市档案学会开展“走进档案”、“档案与为民务实清廉”征文活动等“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七届“心理健康文化月”活动,开展了21场次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东凤镇先后开通“东凤宣传”官方政务微信、“文明东凤”网信平台,凝聚传播社会正能量;国融律师事务所组织律师团队结合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现状,开发法律服务产品并入选中山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活动面向不同群体,形式为市民喜闻乐见,让社科普及真正走入市民日常生活。

    2、创新社科普及活动周形式。围绕“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题,创新2014年社科普及周活动形式。11月24日,在南区恒美小学举行2014年社科普及周活动启动仪式,宣告“中山人文社科网站”启动,并向市委党校、市档案馆、市图书馆等十个单位赠送了《中山史话》、《新新公司的前尘往事》、《如日初升,以新制胜——上海大新公司的流金岁月》、《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武汉卷)等社科新书,向恒美小学赠送了价值一万元的图书和文体用品。2014年社科普及周期间,针对不同的受众,共安排了83项活动,形式涵盖讲座、征文、学术研讨会、基层宣讲、知识竞赛、现场咨询、图片展览等,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另外,今年5月29日,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下称《条例》),并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从提出到出台,历时八年,承载了全省30万社科工作者的热情和希望。《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社科普及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不仅保障了社科普及经费,更重要是带来了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让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更重视社科普及事业,把社科普及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为了更好地宣传贯彻《条例》,9月12日,组织全市基层社科组织负责人及相关单位代表共180人参加《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宣贯座谈会,认真学习《条例》的起草背景、重要意义及作用,为今后的社科普及工作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  

    3、注重宣传阵地建设。《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定期每两月召开一次编务会,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和读者的意见,根据发展形势设置栏目并组稿。全年共刊登理论文章112篇,其中市外知名专家文章20篇,摘转知名报刊文章5篇,得到了省出版部门和学术界的肯定。“社科之窗”网页注重信息的质量与时效,截至12月中旬,全年共刊登“社科要闻”76条,收到基层社科组织信息超过780条,经筛选采用的“基层快讯”超过300条。开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刊登相关信息73条。全年,积极向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市委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办公室、市直属机关工委等单位报送社科工作及党建信息近65条。

筹备成立“中山人文社科网”。将取消原来挂靠在中山文明网二级域名网址下的“社科之窗”网页,独立设置中山市社科联的官方网站“中山人文社科网”。此举将打破原来专栏信息内容涵盖范围小、版面展示单一的局限,进一步发挥社科工作宣传阵地在理论导向、学术探讨、信息互通、经验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弘扬本土历史文化资源

    1、课题评审与立项。课题管理工作抓住“三个关注、三个不立、三个一把”:“三个关注”是指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三个不立”指重复研究的项目的不立、条件不成熟的不立、去年未结题或存在学术舞弊的不立;“三个一把”是对刚进入研究领域的年轻人扶一把、对获得了一定成绩的专家拉一把、对成绩突出的学术代表推一把。完成2013年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评审工作,共评出“优”等次课题2项,“良”等次课题25项,“合格”等次课题20项,1项暂缓结项。开展2014年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工作,共收到申报项目171项,最终立项44个课题(资助课题15项,自筹经费课题14项,青年课题15项),其中社会治理类课题12项,经济类课题15项,文化类课题7项,行政管理类课题4项,教育类课题3项,法律类课题2项,生态文明类1项。年底,开展2013-2014年度优秀社科成果奖评奖申报工作。

    2、推进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成果转化。承担《孙中山研究百年口述史》课题的研究,相继对90多位孙中山研究的著名学者进行了口述采访,为今后全面深化研究孙中山,抢救、保存、积累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和文献资料,该课题项目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立项。课题第一部成果《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武汉卷)已正式出版。完成民国时期四大百货公司史料挖掘研究课题的转化工作,出版著作《新新公司的前尘往事》、《如日初升,以新制胜——上海大新公司的流金岁月》。承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地方历史文化普及型著作《中山史话》,对普及本土历史文化知识,强化人们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增强中山社会的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启动优秀社科作品和学者宣传推介工作,举办“认识新媒体 传播正能量——《新闻超限战》、《新闻认知论》专著研讨会”、“中山优秀社科著作《我的曾祖父孙眉》座谈会”,并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推介我市学术精品、学界精英,扩大优秀社科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编印六期《中山理论研究》,及时地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3、搭建桥梁,开展对策性课题研究。成立三个专家课题组,主动深入民众、阜沙、横栏镇等三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镇区调研,完成《民众经济发展的产业再造与重大战略研究》、《浮虚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及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和《生态文明视域下横栏产业发展及其对策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切实为基层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我市特色镇建设出谋划策。与市妇联合作课题《中山市现阶段突出家庭问题调查》,针对家庭问题、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查找目前相关工作的不足之处,为市委市政府提供“良方妙药”,以期形成一种可向全国推广的经验模式。

接受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委托,开展《构建以孙中山为纽带的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研究,将孙中山纽带的交流合作机制创新作为研究方向,阐释孙中山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的文脉机理及时代特征,创新和拓宽海峡两岸沟通交流、互信合作的机制与平台。配合省人大“城镇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治理体系及路径选择”专题调研组,牵头完成我市“村改居”调研工作,就“村改居”发展规划及进程、领导机构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经济文化发展、教育资源整合、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等进行了详细摸底和梳理。

    五、强化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大社科”服务格局

    1、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扶贫助学活动。学雷锋活动月期间,领导班子带领机关干部到全民健身广场清扫垃圾,体会基层群众工作的艰苦。深入慰问石岐区残疾户、三角镇沙栏村贫困户,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走访怀集县马宁镇珠岗村,与村两委共谋脱贫发展大计,为珠岗小学送上一万多元的图书及文体用品,并派一名党员参加宣传系统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驻守怀集当地参与扶贫工作一个月。

    2、加强人才队伍培养。采取多方合作、助学促研、动态管理等方式,发挥社科人才库和社科骨干的实际作用。继续为他们订阅报刊、赠阅图书、发送信息等,让他们了解最新的学术理论和中山发展情况。大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切实为他们提供时政研讨、基层调研、服务群众的机会。

    “走出去”,先后组织社科专家和社科工作者赴珠海、潮州、广州、深圳等地调研,参观产业创新中心和社科建设基地,拓宽他们的视野,启发社科工作新思路。“请进来”,举办全市社科工作培训班,邀请深圳市社科联专家为我市社科工作者讲述深圳社科普及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同时还设置了热点理论、专项业务讲解课程,帮助社科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工作能力。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一是加强对基层社科组织的扶持力度,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工作指导和支持。针对部分基层社科组织人员编制少、活动经费紧缺等问题,今年以来,加大了对基层社科组织的经费扶持力度,如资助国学促进会开通微信平台、开展首届国学文化周活动;资助集邮协会举办“《浴马图》邮票、骏马名画展览”;资助古陶瓷研究会举办“会员藏品暨宝艺轩旧藏展展览”等。二是加强对基层组织工作指导。不定期地组织业务培训,及时传达我市乃至全省社科工作的精神和最新政策;不定期地组织基层社科组织参加各类专题调研和考察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社科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定期参与基层社科组织活动,如参加市税务学会、市地方税收研究会、市档案学会等单位的换届及相关学术活动,并由社科联主要领导担任多个基层社科组织的顾问,直接指导工作。三是不断壮大基层队伍力量。今年指导养生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促进会两个社团成立,并吸收他们加入到社科大家庭中。

    贯彻下基层制度,领导班子亲自挂帅,带头深入部分基层社科组织和高校调研座谈,加强沟通联系,倾听他们对社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其发展支招。加强与外地社科界同行的交流,先后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惠州市社科联等单位座谈,搭建学习调研新平台。


2015年工作计划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

    继续发挥社科理论界在理论学习和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继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座谈和笔谈,策划社科讲坛,并依托“中山大讲堂”、“城市论坛”、“修身学堂”、“道德讲堂”等载体,重点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民修身行动、建设文化强市等主题,组织社科专家开展宣讲和宣传活动。

    二、积极整合全市社科资源,提高社会科学工作咨政能力

    整合全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关单位和社科组织的社科资源,着力构建“大社科”格局,发挥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智慧和作用,围绕我市当前发展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打破地域和学科界限,以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为纽带,按照优化配置、联合攻关的要求,充分整合力量,精选课题,做好全民修身行动等市委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课题决策的科学性、应用性和指导性,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紧紧围绕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加强中山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重点是加强孙中山、郑观应等文化名片的研究力度,继续做好“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等项目的成果转化工作,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城市软实力。

    三、大力加强社科普及力度,促进社科普及工作新突破

    以《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探索社科普及经费保障机制、社科普及工作长效机制、社科普及活动的品牌化机制,挖掘新载体,搭建新平台,创设更多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活动形式,扩大社科普及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提高社科普及的层次和水平,让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惠及广大市民。继续办好《中山社会科学》杂志,建立“中山人文社科”网站,充分发挥它们在理论导向、学术探讨、信息互通、经验交流方面的作用。

    四、着力实施精品培育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以“重本土、重原创、重创新、重精品”为导向,在课题调研、社科普及、理论探讨等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汇聚人才,帮助社科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社科专家人才库成员和青年社科骨干创设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带领社科工作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接地气,实践调研出成果。

    拓宽优秀社科成果转化利用的渠道,编印《中山理论研究》,积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继续挖掘和宣传推介学术精品、学界精英,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树立本土学术品牌,扩大优秀社科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建立和健全社科优秀成果和人才奖励机制,继续推动“优秀社科成果奖”成为“政府奖”,加大“优秀社科成果奖”、“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和“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的评选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思想和学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之风,遵守学术规范,及时发现和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确保社科人才队伍健康成长,确保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为多出精品佳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努力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社科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社科联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对机关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和理论宣传。扎实服务好基层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充分发挥“联”的职能,“合”的优势,搭建更多的桥梁和平台,加强社科联与各基层社科组织、社科组织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组织引导高校分会的专家学者深入镇区和企业调研,帮助有需要的镇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完善社科团体工作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社科团体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力度,增强其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社科团体进行重点鼓励和扶持,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开展调研课题和社科普及等活动,为推动全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