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专题专栏

把握思想方略 引领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述评之三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2日  点击:16161  作者:新华社记者余晓洁、董瑞丰、董小红
  

新时代,需要宏伟方略的指引。

  中国梦,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系统、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治国理政实践结晶: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十九大开幕第二天,海南省澄迈县召开基层党建工作专题会议。

  “在边疆在基层,我们真切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引。我们党员干部要尽快学习好、理解透十九大精神,升级自己的理论库,这样干事创业才有遵循和底气。”澄迈县委书记吉兆民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结晶、经验总结。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八个明确”,对基本方略提了“十四个坚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理论体系。

  “回首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环境变化快、矛盾风险多等困难挑战,党中央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头市委书记张院忠代表说。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生动诠释、深化升华。

  ——领航中国,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精读十九大报告不难发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着重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继续开创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纪委委员范国琼代表说。

  ——科学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已经开启。十九大报告明确,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科学发展的抓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新发展理念不仅将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实践,也将为其他谋求发展的国家提供选项。

  ——再塑形象,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普遍赞誉。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出了新要求,为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再塑党的形象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基层组织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地落实的基本细胞和单元。”甘肃省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代表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一线“作战部”。

  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到坚持依法治国……十四条基本方略指向明确,立足变化的主要矛盾和不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变’与‘不变’进一步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基本方略指向的是更高水平、更有获得感的发展。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把握思想方略 引领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述评之三

  10月30日,读者在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阅读十九大报告,领会十九大精神。 新华社发(庄文斌 摄)

  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回应时代课题引领未来发展

  一回岗位,十米车厢就成了襄阳公交集团驾驶员熊会萍代表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台”。

  “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的期待在变,我们的服务只能一天更比一天好。”熊会萍说。襄阳27路公交车沿线经过8所学校和4所医院,乘客大多是老人小孩。“27路是党员示范线。我作为线路班长要积极带头,为乘客提供贴心服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新课题,抓住新实践新特点,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紧密联系的完整体系。

  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时俱进,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重大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贡献率。”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说。

  ——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莲花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峰对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感触很深。“群众需求日益多样化。比如社区留守老人和孩子照料,文明和谐社区建设,都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杨峰说。

  ——与时俱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自信。

  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发展的高度认同。只有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坚如磐石的自信,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造的活力。

  “我们之前重视‘长个子’发展经济,现在要更加注重‘长精神’。党的建设铸造党魂,文化自信铸造国魂,两者意义深远。”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代表说。

  ——与时俱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观国情、察世情、看党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应对之策,不仅关系自身发展,也影响世界格局。

  从“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到金砖国家成为“知行合一的行动队”,再到全力援助非洲埃博拉疫区国家……中国为迎接全球挑战提供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在影响世界的走向,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裂变,另外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聚变。中国的政策走向和政策选择格外重要,备受全球期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说。

  深学弄通做实笃用:思想方略指导改革发展实践

  党的十九大精神传到“悬崖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这个最高海拔2300米、过去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在实施脱贫攻坚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央决策合民意,宏伟蓝图振国情……”村民们吟起了彝族即兴说唱“克哲”。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对阿土勒尔村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全部脱贫信心满满。“我们将打造传统民俗村落,让游客体验原始森林、温泉、民俗……带动村民致富,让关心我们的人不再揪心。”  

  新思想新方略落地生根、指导改革发展实践,关键在深学笃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各领域各行业广大干部群众深感振奋,决心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50余次提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绵长历史的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决心。”内蒙古金宇保灵研究院副院长刘国英说,“这激励我们破梗阻、解难题,统筹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新动能新活力迸发涌流。”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近日印发,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它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一无二的优势,应该坚定地发扬光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陈正平代表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清醒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代表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