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21日 点击:8292 作者:唐敏(中山市社科骨干培养对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目前中国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年,城镇人口为6.9亿人,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已达到51.27%。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如果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考量(根据城镇户籍的人数),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在城镇打工的2.6亿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部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也就是说城镇化将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镇化,而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全方面地由“乡”到“城”的转变。根据十八大报告及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对城镇化问题的阐述,推动城镇化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选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日韩为典型的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辐射型集中城镇化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为典型的中小城镇主导型分散式城镇化模式。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模式呢?实践证明上述模式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议选择以大城市为依托、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中模式。
二是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是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过去的城镇化模式,由于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更多体现的是“土地的城镇化”,地方政府通过拆迁,人造城镇,但由于忽略了产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缺乏就业机会,从而出现了 “空城”、“鬼城”。而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必然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目前对珠三角而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使得充分就业成为可能。中山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近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携中山市75个优质现代服务业项目前往深圳,与120 余家深圳企业进行对接,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中山市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抢占了先机。
三是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目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需求增加,基本保障粮食总量、结构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已经步入尾声,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大幅减少,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供给将逐步成为城镇化的新瓶颈。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坚持农业现代化道路,可谓高瞻远瞩。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也强调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一方面通过农业现代化,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效益,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现代化,能够把更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解放出来,而这些人口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进入城市就业,这也将延缓“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而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劳动力资源保障。
四是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要让农民工同等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让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地融入城市。这些公共服务往往和户籍、住房捆绑在一起,要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关键是要将公共服务利益与户籍、住房进行剥离。这也要求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控制房价上涨速度,早日实现“自由迁徙、安居乐业”。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可见我国城镇化道路仍然任重道远,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这既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政府勇于探索,创造性地通过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