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专题专栏

胡波:做好山水大文章 共建和美新中山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3日  点击:8134  作者:胡波(中山市文联主席、教授)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写入党章,并作出具体阐述,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审视和反省的结果,又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效率与效益关系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还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庄严承诺和思想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觉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不断追求世界和平稳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真诚表达和精神呈现。
  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有着革命和创新的传统,有着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先进的文化观念,深谙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之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追求着身心合一与社会和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成功地创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山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确立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的核心任务,形成了“和美中山”的城市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治水、优化、亮化、美化城市环境的民生工程,营造了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创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开辟了新路,闯出了特色,领先全国。其理论与实践既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印证,又是文化自觉和理论创新的体现。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知易行难”。中山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十八大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应该立足中山实际,结合当前优势,做好山水大文章,是幸福中山和美家园永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众所周知,中山有两座山,一个是自然之山,即以五桂山为主体的自然之山,是中山的历史之源,也是中山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是孙中山,即以孙中山思想文化为主体的人文之山,是中山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山城市的名片。同时中山有两个与水有关的江和海,即蜿蜒的岐江和浩荡的伶仃洋。岐江是中山人的母亲河,是中山人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血脉;伶仃洋是中山人生活的屏障,也是中山人走向世界的桥梁。五桂山、孙中山、岐江和伶仃洋,有着沉甸甸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它是中山人生活和精神的根基,也是发展和腾飞的依托。
  首先,要在保护五桂山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丰富它的文化内涵,提升它的品牌价值,适度开发、合理利用,使其成为省级或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区和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长江水库区和其他库区的保护与利用,古香林的修复与开发,沉香树的种植与推广,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的挖掘与提升,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要以孙中山思想文化的研究为中心,进一步深化香山文化研究和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着力推进全民修身行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塑造中山文化品牌和城市新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孙中山研究百年学术史和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以及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的建设、香山文化的研究和当代中山社会问题研究,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要以岐江夜游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岐江沿岸景观建设和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把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在丰富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化岐江历史与文化的发掘和利用,还一江清水,造两岸风光。岐江文化发掘、岐江两岸景观建设,岐江污水综合治理等,也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最后,要以翠亨新区建设为中心,以伶仃洋生态文化为依托,以珠港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拓宽中山城市格局,整合伶仃洋周边地区资源,智慧用海,梯度开发,努力推动中山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全面实现江河时代向海洋时代的转型升级。因此,伶仃洋生态环境保护、伶仃洋周边地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伶仃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必然成为未来中山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新老中山人将一如既往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自觉地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好山水大文章 ,共建和美新中山。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