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人文社科网!
社科动态

沉寂多年,中山泮沙纸鸢何以再次“乘风飞翔”?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6日  点击:1257  作者:转自中山+  见习记者 颜子怡 通讯员 钟社科
  


7月13日至14日,广东省第十届风筝锦标赛在中山南朗街道竹林城市文旅综合园举办,天空中姿态各异的风筝争奇斗艳。一只近50米长的蜈蚣风筝,出场即成瞩目焦点,蜈蚣眼睛迎风会飞快转动,顶端还会发出“嗡嗡”声响,形制巨大,姿态优美。

1、广东省第十届风筝锦标赛现场,市民驻足欣赏漫天飞舞的风筝。记者 文波 摄.jpeg


广东省第十届风筝锦标赛现场,市民驻足欣赏漫天飞舞的风筝。记者 文波

这只蜈蚣风筝出自中山市南朗泮沙纸鸢队,今年6月,队员从零开始学习风筝扎作,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站在省级赛事舞台上,和来自深圳、广州、阳江等10座城市16支队伍同台竞技。凭借出色的表现,这一队伍斩获广东省第十届风筝锦标赛龙串类风筝赛第二名,蜈蚣风筝斩获地方特色风筝表演赛“最佳工艺奖”。

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沉寂背后

“泮沙纸鸢曾盛极一时,放风筝则是泮沙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想让它的辉煌再现,让家乡文化得到传承。”得知要开始组建泮沙纸鸢队时,队长许汉良颇感欣慰。几十年过去,他依然记得小时候和家人放风筝的乐趣,以及家家户户扎风筝、放风筝的盛景。甫一成立的泮沙纸鸢队,成长速度惊人,背后所支撑它的,是泮沙始于明清时期悠久深厚的风筝历史。

2、参赛中的南朗泮沙纸鸢队。受访者供图.jpeg

参赛中的南朗泮沙纸鸢队。受访者供图

“泮沙村素有‘风筝之乡’的称誉。”《南朗镇志》中如此记载。自明清时期以来,泮沙村就有举办民间集会的习俗,扎作风筝工艺精细,放飞技巧高超,风靡全县。到了民国时期,“泮沙纸鸢”更成为该村的一个标志,村民许航宝被选拔到省参加风筝比赛获评风筝能手称号,并应邀赴澳门表演。

风筝之乡有多爱放风筝?资料记载,每年逢农历八九月,泮沙乡村口大地坪和天后庙前旷地,每天傍晚,如天无雨,就有大群男女老少带着各式各样纸鸢不约而同来放飞,如遇明月当空,有人飞到午夜或通宵。高兴时,在农历大年初一也有不少人在此地放飞风筝。对泮沙人来说,风筝文化是宝贵的集体记忆。

3、南朗泮沙纸鸢队将蜈蚣风筝送上天空。受访者供图.jpeg

(南朗泮沙纸鸢队将蜈蚣风筝送上天空。受访者供图)

许汉良清晰地记得,在没有电子产品和玩具的那个年代,风筝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牵着风筝线,许汉良跑过了快乐的童年,可时过境迁,慢慢地,放风筝的村民越来越少,扎风筝的手艺也被封存在纸上。“这段辉煌历史的尘封真令人惋惜。”泮沙村村委委员陈丽婷虽也是土生土长的泮沙人,但在接触整理村史的工作前,她并不知道泮沙的风筝文化曾如此盛极。

作为村内最了解泮沙纸鸢的老人之一,许航宝的孙子许国平从小对风筝文化耳濡目染,年幼时,他常围观父亲及村里亲戚朋友一起制作风筝,对泮沙风筝有很深的情感。“我们这批泮沙风筝的见证人也慢慢老了,这项手艺怕是就这样失传了吧?”许国平充满担忧。

泮沙纸鸢终于被再次看见

为深入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和市委开展政村结对帮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安排,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市社科联”)结对帮扶泮沙村,助力推动泮沙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为宣传研究社科理论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如何帮助一个村子实现新的发展?

市社科联积极统筹社科力量,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充分挖掘泮沙的资源禀赋优势,“泮沙纸鸢”则是其中的重要立足点。

今年3月,市社科联组织召开课题研究座谈会,社科专家学者与南朗街道、泮沙村共议泮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之路。对泮沙纸鸢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泮沙纸鸢民间风俗申遗工作便就此展开。

可是问题来了,村里已经没有人会扎风筝,那要如何还原泮沙纸鸢的手艺呢?

庆幸的是,村里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尚留存着风筝的记忆,甚至在小时候还见过许航宝放风筝。根据老人的描述和绘图,结合到阳江等风筝基地学习的知识,以及查到的非遗方法,泮沙村终于摸索出了能付诸实践的风筝制作工艺。

之后,征集泮沙纸鸢队队员的信息一发出,不少对风筝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踊跃报名,90后女孩王爱晶便是其中一位。6月8日,泮沙纸鸢队正式成立,共有16名队员,其中超半数为90后青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许汉良被任命为队长,那时候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月之后的广东省第十届风筝锦标赛上,他会获得“优秀运动员”称号。整个培训期间,许汉良付出了很多汗水,在队员们眼里,他实至名归。

队伍成立后,泮沙村委会举办了13期风筝扎作培训班,邀请广东省风筝协会的非遗传承人和村中传承人开展风筝扎作技艺培训。从扎风筝,到放风筝,在深入学习风筝文化的过程中,王爱晶发现,越了解泮沙纸鸢的历史,对它就越感兴趣。看似简单的一项运动背后,却蕴含着那么多知识,每到培训的夜晚,她都充满期待。

因为都有工作在身,队员们只能利用晚饭后的下班时间进行培训。出乎意料的是,晚上10点培训结束后,大家都不舍得下课,“哎呀,都11点多了,大家下课行不行?”好几次,老师“无奈”地看着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队员,提醒大家该回家休息了。

制作一只风筝并不简单。从竹子的选择,到削竹、扎制骨架,再到裱糊、绘画,环环相扣,一步走错就需从头再来。手艺生疏的队员们,经常在削竹片时被刀划伤。“这一步骤需要非常耐心,每一刀都要削好。”许汉良说。

77年前,为了制作栩栩如生的“百足”风筝,年近古稀的许航宝全过程亲力亲为,甚至不惜卖掉家中一半的稻谷换取制作费用,倾注了不少心血。77年后,在曾经许航宝放飞“百足”风筝的泮沙村,一群年轻人数夜苦学,开料削笏,裱糊绘画,让沉睡已久的泮沙纸鸢拨回时间的走针,以强势之态再回乡民视野。

泮沙纸鸢终于被再次看见。

文化承梦,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只被看见,还远远不够。

汇聚各方力量赋能泮沙发展,泮沙纸鸢在新时代焕发了全新生命力。

去年3月,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在南朗街道竹林城市文旅综合园成立,8个月时间里吸引了近20万人次,通过放飞、研学、参观等形式感受风筝的魅力,为推广风筝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此,广东省风筝协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同意在此设立广东省风筝协会中山基地。去年11月,广东省风筝协会中山基地正式授牌。

优越的区位条件,是泮沙纸鸢重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山市南朗街道党工委委员欧嘉喜表示,风筝锦标赛的举办成为了传承泮沙纸鸢这项珍贵的文化技艺、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契机。接下来,南朗街道将借助泮沙纸鸢文化底蕴,大力传承发展风筝文化,并以“体育+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助力南朗街道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比赛当天,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参赛者的操控下,相继飞上天空。记者 文波 摄.jpeg


(比赛当天,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参赛者的操控下,相继飞上天空。记者 文波 摄)

这是泮沙纸鸢等待已久的机会,也是泮沙村复兴纸鸢文化的机遇。

为了实现深层次的文化保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林凤群带领团队开始对泮沙纸鸢进行市级非遗申报。预计今年10月下旬,完成南朗泮沙纸鸢民间习俗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所有申报资料制作。

文化的生机,归根结底,在于人的传承。

比赛现场,参赛者的孩子们也尝试放风筝。记者 文波 摄.jpeg

(比赛现场,参赛者的孩子们也尝试放风筝。记者 文波 摄)

接下来,市社科联将助力南朗街道、泮沙村深入推进泮沙纸鸢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活化,紧抓“大桥经济”黄金机遇,依托泮沙人文资源,共同打造“泮沙纸鸢”文化名片,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展现乡风文明。

“中山以前有重阳节举行风筝比赛的传统,今年重阳节我们也会在泮沙举办各项风筝活动。届时,将放飞西人工岛鲲鹏展翅的造型风筝,让这个‘海上风筝’在中山广阔的天空展翅飞舞,寓意深中通道连接深中两地,携手深中一体化发展。我们也会持续开设培训课程,让风筝走进学生群体,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风筝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让群众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文化。”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程社洪说道。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形的泮沙纸鸢拥抱了天空,无形的乡村梦想随之飘飞万里,一根细细的风筝线,牵着泮沙人沉沉的期许。站在复兴的起点,他们期盼着,这份走过百年的传统文化能不断传承,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主办单位: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中山网             


粤ICP备150152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