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它凝聚了数代中国人的夙愿,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实现民族复兴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梦引领中山梦,中山梦连着中国梦。在中山实现我们的中山梦,就是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社会实现和谐平安,人民生活幸福和美的终极目标。最近,市社科联组织全市社科理论界代表围绕中国梦展开讨论,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笔谈摘要发表,敬请垂注。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唐 颖
中国梦描绘了国家的希望,中国梦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融合在一起,给予了人们共同的人生出彩机会、共同的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成长进步的机会,让每个人都看到希望。中国梦提振了民族的信心,让每个人对“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依,住有所居”的信心更足,对民族复兴的信心更足。中国梦唤醒了人民的力量,唤醒了人的精神、良知、爱心、唤醒了人为梦想而前行的动力。中国梦帮助了世界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是造福世界的机会,中国梦将引领中国以和平发展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中国梦是“富强梦”,富强不仅是物质富饶,更是精神与道德富足。孙中山先生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实现民族复兴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愿望。在中山实现我们的中山梦,就是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社会实现和谐平安,人民生活幸福和美的终极目标。中国梦也是“振兴梦”。中山要扎实推进 “全民修身行动”“华侨文学奖”“中山研究口述史”等文化工作,复兴近代中山文化的“黄金时代”,追逐中山文化的“振兴梦”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中国梦还是“幸福梦”,要在不断回应民生需求中提升幸福感。中山梦的实现,就是要让所有中山人感到幸福;让百姓有幸福的目标,遵循宣传“正大于负”原则,把老百姓的幸福感、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积极地宣传出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关键是坚定自觉、增强自信、实现自强。有梦想就有希望,有精神就有力量,中国梦引领中山梦,中山梦连着中国梦,每个人的梦都要给力中国梦。
(作者: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梦的提出是国家上升的标志
徐 剑
“国之运,民之命矣”。个人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俗话说“大河没水小河干”。1933年,作为中国当时出名的杂志——《东方杂志》,在全国范围发起了一个征集“国家梦”和“个人梦”的征文活动。征文活动结束时,仅收到了160多个投稿。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中国梦”,应者寥寥,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时谈论“中国梦”是一种奢望。当前,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宣示,在国人内心引起强烈共鸣,并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诚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将个人之梦附丽于民族之梦、国家之梦,梦想才能成真,才具有更为宏大的意义。我们只有既埋头苦干、又仰望星空,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个人就能出彩、梦想就能开花。只要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中华民族必将卓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梦也必将唾手可得,无比真实而又色彩斑斓。
(作者: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胡 波
凡是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美丽梦想,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同样有自己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种平民化的话语,重申了中国梦的主旨,也道出了中国人的心声。
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勃兴。梁启超曾经说过:“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欲睹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欲学术思想焉求之。”王国维则更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学术思想之重要:“光英吉利之历史者,非威灵吞、纳尔孙,而培根、洛克也。大德意志之名誉者,非俾斯麦、毛奇,而汗德、叔本华也。即在世界所号为最实际之国民如我中国者,于《易》之‘太极’,《洪范》之‘五行’,周子之‘无极’,伊川、晦庵之‘理气’等,每为历代学者研究之题目,足以见形而上学之需要之存在。而人类一日存此学,即不能一日亡也。而中国之有此数人,其为历史上之光,宁他事所可比哉?”甚至认为:“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可见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不仅是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的表现,也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和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动力。
但是,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又总是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并肩前行的。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一世有一世的思想,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就是在这种世代更替和文化沉淀中日臻成熟的。中国曾经是学术大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的隆替与变异曾是中国文明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先秦的子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汉学和晚晴的新学,就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闪耀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星空,明朗了中华民族的心田,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学术思想体系,使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谱系里又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和厚重的乐章。所不同的也最为现代学人诟病的是:“中国传统,重视其人所为之学,而更重视为此学之人。中国传统,每认为学属于人,而非人属于学。故人之为学,必能以人为主而学为从。当以人为学之中心,而不以学为人之中心。”这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单位的学术因此难以形成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创新的学术精神。近代学人傅斯年就认为:“中国学术以学为单位者至少,以人为单位者多,前者谓之科学,后者谓之家学。家学者,所以学人,非所以学学也。历来号称学派者,无虑数百,其名其实,皆以人为基本,绝少以学科之别,而分宗派者。纵有以学科不同,而立宗派,犹是以人为本,以求隶之,未尝以学为本,以人隶之。”其实恰如学者刘梦溪所言,把做学问与做人结合起来,亦是中国学术的固有传统;以人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则正是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的重要分界点。
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产生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甲骨文和敦煌学、新儒学和新佛学、现代史学和现代哲学,也有过经今古文学的互动和新学的兴起,更有令人欣慰的通人之学和专家之学的共生,但不无遗憾的是,现代学者在“五四”前后创造的学术实绩和学术传统,并没有在后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他们倡导和践行的学术独立、科学考据的传统,以及注意广为吸纳外域经验而又不忘本民族历史地位,既重视现代学术分类又重视通学通识和学者情怀的传统,并没有在当世学术领域普遍地生根开花结果。近十几年来,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失范的讨论就折射出学术道德的缺乏,学术评价的争议和学术成果的鉴定,同样反映了学术创新的能力不足和学术成果质量的下降。且不说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人如凤毛麟角,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追求的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胡适所提倡的那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精神和思想品格,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T•肯尼迪曾说:“平庸学识的过度生产是当代学术生活的最为夸大其辞的做法;它会因单纯的篇幅而隐匿了真正重要的著作;它浪费了时间和宝贵的资源。”何其如此,不切实际地要求经费的投入和条件的改善,一味地看重论著的数量而勿视学术的质量,片面地强调学术的新奇和独特而无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过分的追求学历、职称和奖励而忘却了学者的本质和专家的职责,在当今学术界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尊严和创造者的利益,而且还直接败坏了社会风气,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破坏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真是误国殃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亦认为“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振兴中国学术,弘扬中华文化,再造现代文明,在继承、借鉴、吸纳和创新中,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体系,就是当代中国学人的中国梦。任何一位有志于学的中国人,既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又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业心,既要有理论自信、方法自信、能力自信、成果自信和价值自信,又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间情怀,在博学、善疑、求真、创获中推进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使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真正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持续的动力源泉,努力用我们每个学人的学术之梦,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中山市社科联主席、教授、博士)
必须重塑“中国精神”
虞天识
实现“中国梦”必须有精神动力,这个精神动力就是“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什么是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辞海》对精神的解释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情绪、意志、良心等,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构成中国精神的要素,不仅有传统精神的继承,也有现代精神的创新。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奥运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 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是三个层面精神要素的凝结。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时代共同的精神家园。
实现“中国梦”必须重塑“中国精神”。在中国前行的快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个人的梦想,有人梦想有房子车子,有人梦想每餐环保食物、喝到纯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当然,我也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能长寿一点,将来看看祖国伟大复兴的盛况。然而,有个问题是共同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急行军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安放,我们的价值观如何实现,升官发财是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说贫困年代过于强调精神力量,如果说怀念过去的单纯有些主观主义,同样也看要到,“仓廪实而知礼节”并非必然,物质丰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带来更多变数。西方学者描述的“现代化后果”,同样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血缘关系到公民国家,这种急剧的变化,也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膨胀;促进了社会的自由流动,却未形成社会公共意识;发展了现代化的大生产,但还未建立信用体系。转型期的文化坚守、道德重构和灵魂安顿,并不比发展经济轻松多少。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呼声。”国学大师王国维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之能”和“精神之能”。同样,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植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诸如食品安全问题、水和空气污染问题、造假问题,固然是监管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良心考题。我想,这就是党的十八大重新概括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所在,这也是重塑中国精神的时代因素。当前,我们应把学习践行党十八大重新概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和我市开展的全民修身行动、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结合起来,坚持以修身为切入点,加强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锤炼,夯实幸福德治的基础;坚持以全民为着力点,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全民认同、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同时要积极弘扬伟人故里开放创新文化、诚信商业文化、和谐民俗文化等文化特质,不断增强实现中国梦,重塑中国精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还要以全民修身的十大行动为内容,以修身学堂为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中发挥表率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中山市社科联副主席、秘书长)
民生分量决定梦想质量
黄振辉
梦是对现实稀缺性的一种主观反映。“中国梦”反映的是整个国家、民族与人民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共同理想。我认为最能在现实中注解“中国梦”的还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福利。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中国正处于公共服务短缺期、民生福利饥渴期。根据有关数据,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6100美元。按照世行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了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尽管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东部与西部之间还存在差异,但中国大多数地方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解决温饱之前,老百姓的最迫切,最朴素的梦想是吃得饱,穿的暖;在温饱解决之后;老百姓的梦想更多的是对高品质生活的憧憬。在现代社会,要提高生活品质,必须得依靠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一切梦想都只能是镜花水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太紧密了。
回应民生是获取民众支持,形成梦想共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中国梦要具有凝聚力、动员力和整合力,前提条件还是要让这个梦想要成为全民的底线共识。谁都不相信同床异梦的夫妻会家庭和谐。只有做有共同元素的梦,才有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老百姓都关注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的“重叠共识”,是每一个人做自己“中国梦”那道菜的“柴米油盐糖酱醋”。以民生关切点作为公共政策出发点就不愁公共政策的回应度低,也不愁“中国梦”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来看,“中国梦”也要给民生以足够分量。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一个政党只有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这个是政党生存的铁律。喊出“中国梦”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把群众零散的、不系统的意见提炼为梦,给人以希冀与期盼,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到群众去”,就是要宣传梦想,带领群众实现梦想。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完整衔接起来的就是服务。一个执政党只要立足于与民生需求,回应民生需求,就无须愁执政基础问题。说白了,民生的分量将决定了梦想的质量。
(作者: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博士)
引领青年学子放飞梦想
申群喜
实现“中国梦”, 需要我们更加高度、全面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战后日本的复兴崛起,其核心战略之一就是狠抓教育,勒紧裤带发展教育。当今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因而,进一步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任重而道远。
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学子有梦想,敢于梦想,并立志去实现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梦想,就会自甘平庸,浑浑噩噩。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梦想,引导他们自觉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学子将自己的梦想和祖国、民族的梦想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梦想与祖国的梦想融于一体,将“小我”与“大我”有机结合起来。时代和社会赋予了青年学子以美好的梦想,对青年学子以美好的期待。青年学子要适应时代的期盼,要有“大我”,做到志气要大,眼光要大,胸怀要大,成就“大我”。另一方面,又要脚踏实地,认真履行当下的职责,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将自己造就成大才,努力提升自己谋求自身幸福的本领,服务人民的本领,振兴中华的本领。
实现“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关心社会上各种弱势青年群体的教育和成长。从宏观层面,要大力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困难青年群体、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人口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的帮扶力度。从微观层面,要加强弱势青少年自强自立教育,引导弱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振奋生活勇气,克服生活困难,努力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从根本上改变困难现状,健康成长成才;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他们心中也有美好的梦、多彩的梦,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形成人人有希望、人人有机会、人人齐奋斗的公平社会。
“中国梦”的建构,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好国家未来的主人的重任。广大青年学子的梦,就是我们的梦;学生梦想的实现,就是我们梦想的实现。青年学子的梦,我们的梦,都是“中国梦”的一个个细胞。我们要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博士)
论中国梦的特质及实践要求
匡和平
中国梦的特质。“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正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这是一个让国家更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更幸福,对世界贡献更大的梦想,既有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又有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还有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更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
任何道路如果不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就会水土不服,难堪大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展道路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还有着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夺资本。这样的“美国梦”,中国学不来,不能学,也没有资本去学。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中国梦”也就在体现本质中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实践要求。①“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正确的指引。一种行为或思想是否正确或是否正当,归根结底要看两条:一是要看这种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即是有关“真”的问题;二是要看这种思想或行为对谁有利,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即为有关“善”的问题。②“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正确的路径。用数十年走过现代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一条赶超之路。 “中国梦”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在话语体系上实现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能够凝聚中国力量。③“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高昂的精神状态。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一是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二是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三是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这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支撑。④“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坚强的思想保证。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一切美好的希冀与追求,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乃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通向这一梦想的道路没有休止符;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一切的制度安排、一切的政策导引都应努力扶正驱邪,去恶向善,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一步一步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
(作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用诚实劳动创造未来
姚晓波
最近,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用4个梦阐释了中国职业教育梦。她指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让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要让劳动获得足够的尊严。据调查,中国有76.8%年轻人认为单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原本能够创造财富的劳动,其尊严一旦式微,结果就是很多人倾向于去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那么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实在不行到事业单位就业的“世界奇观”。“公务员”好处,“白领”高薪,我们的教育失败之一就是形成了“劳动皆下品”观念,勤劳不能致富是一种现实的悲哀。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就需要让劳动获得尊严,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社会财富创造者的劳动有足够的尊严,劳动受到尊重我们社会财富才能够创造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要让职业教育受到足够的尊重。党的十八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就是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每一个职教人最伟大的“中国梦”。但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大致是:“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据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数达1000万,可以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最优秀的师资没有在职业教育,最优秀的学生没有考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地方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人愿意为之身体力行,结果就是原本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面对比普通院校弱的生源、差的设备的职业教育教师,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能够给予“尊重”,使他们能够以更有创造力精神的劳动创造来实现“中国梦”。
要让技术技能强国深入人心。中山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能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使命责无旁贷由职业院校来完成。所以,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也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尤其是利用人力、智力资源优势,在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以及生产工艺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使得技术技能强国深入人心。
(作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刘忠友
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的实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因而,我们可以充满自信的说,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具体而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它表明,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开辟出来的;另一方面,它表明,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功开辟出来了,但是如何对待这条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民族复兴伟业的支撑,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铸造者和杰出实践者。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种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需要凝聚成合力,只有凝聚成合力,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只有这种力量才能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博士)
以强国梦托起成才梦
赵江平
鲁昕部长用4个梦阐释了中国职业教育梦。她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其中,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二是为学生“人生出彩”打造平台,三是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保障。我作为一名中山高职教育战线的教师,谈一下“中国梦 我的梦”的几点体会。
创建园区特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就职教中山“梦”。中国梦既是中华复兴、家业昌盛的大梦想,同样也是千千万万职校学生最真切的成才求知的心愿。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和许多高职学校一样,我们以“中国梦”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中国梦”激发大学生追求成功成才的梦想,以“中国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营造。
中山高新区的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四大新兴产业、1000余家企业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多元的就业岗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园区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正因如此,把学校办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园区行业背景优势的、一流的高职院校,成为中山火炬职院的“中国梦”。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成就火炬职院“梦”。中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做到经济转型、企业创新、工人升级,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地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大学,也是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利用其地域优势,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中国梦”折射出的是学院服务园区经济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的“育人梦”。
整合园区资源,推行“深海探珠”计划,成就双师素质“教师梦”。学院建设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抓手,突出内涵建设。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鼓励教师下企业去获取第一手教改课改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专业建设。同时学院推行“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区党委、管委会对学院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到学院兼职的开发区企业骨干发放政府津贴。切实落实好《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学院推行项目合作、利益驱动机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利用人才和技术资源,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课题和项目,通过互利双赢让行业企业主动将精英骨干力量安排到项目研发上来,在完成项目和课题的过程中有效地指导教师和学生。
为学生“人生出彩”打造平台,成就职校生的“成才梦”。充分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以学生社团为依托,通过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志愿服务的多样性,演绎不同的“中国梦”,进一步提升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与课堂主渠道相结合,把“中国梦”教育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文化素质课等课程,同时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也要借鉴中国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敢做梦、愿做梦,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自己梦想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相统一。
(作者: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