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回顾我市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敢于先行先试、“不走回头路”的精神成就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就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文化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中山市作为亲耳聆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不走回头路”的一片土地,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了破除重重阻碍,保障改革开放成果的巩固,避免因社会管理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市致力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在社会管理改革方面也不断有新突破,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有益尝试,陆续出台了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农村体制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教育事业发展、户籍管理、慈善事业等等社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市围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这个核心,积极探索“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初步走出一条以包容增长、共享共建理念为引领,有效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的新路子,以“扁平化的高效管理体制、以民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城乡一体的共享发展之道、强镇富民的经济支撑”为主要特征的中山社会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并不断走向完善,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为全国的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样板。
1、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我市以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做到四个“率先”(一是市镇两级率先建立促进就业投入机制;二是镇区率先将就业服务机构延伸到村级;三是镇区率先建立社区就业实体;四是镇区率先建立技能培训学校);基本完成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经济组织统一核算;基本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全面并轨;基本实现了医保制度无缝隙衔接、无盲区覆盖的“全民医保”;成功创建了“2+8+N”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村改居”工程稳步实施,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7万元与1.7万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1.6:1,为全省最低。
2、社会矛盾化解协同机制全国领先
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了有中山特色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八项机制。成立“诉调对接工作站”,成功构建具有中山特色的诉前联调平台。构建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社会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社会调解相互衔接的四级协同调解网络。2009年,中山市正式成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创设了“统一受理、集中审查、分别决定”的运行模式,行政复议试点和创新行政复议体制机制的做法被作为“广东中山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山市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2011年11月全省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现场会,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中山市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制化道路给予充分肯定。
3、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1999年1月,中山市被广东省确定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两个试验市之一;2005年,成功创建为全省第三个教育强市;2006年秋季中山在全省率先对本市城乡户籍学生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把在我市就读的广东省城乡户籍学生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围;2009年把符合条件的外省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免费范围。2007年底全市所有镇区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所有镇区均成为省教育强镇(区)。目前,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79%,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5%,录取率连续5年全省第一,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电子政务阳光审批改革全国领先
1999年以来,开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综合改革。一方面全面取消市级设定的审批事项。历经四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从原来1404项削减为463项,减幅达67%,市一级设定的审批事项全面取消。2010年,中山市又启动了第五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削减为349项,计划到2012年,行政审批时限总体提速30%以上。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一网式”审批,将审批流程网上办理,实现从传统的审批模式向运用现代信息化审批手段的根本转变。
5、建立全市统一社保体系全省领先
从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2009年国家提出的新农保早了5年。2006年率先建立起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大力开展“三个一”工程(即:让每一个农民都享有一份医疗保险、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十一五”期间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超过10亿元,逐步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到2010年底农民达到退休年龄后可享有每人每月600元的养老金。2008年将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统一为中山市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并推进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
6、破题双重“二元结构”全国领先
早在20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就率先提出“中山特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自2008年以来,在全市各村(社区)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还建设了高标准的镇级敬老院和镇文化站等设施,并实现了100%的村村“七通”(通公路、通电、通邮、通宽带、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自来水)和垃圾集中处理、道路硬底化,全面实现全市低保、养老保险、医保城乡一体化。在破解本地户籍(本地人)和非本地户籍(外地人)人口“新二元结构”难题上,倡导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发展理念,着重增强外来人员对中山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积分入学、积分入户的基础上,逐步将住房、社保、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范围。着眼于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渠道,邀外来工列席今年市委全会,参与市委决策过程。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流动务工人员评选活动,提供本地非户籍人口的归属感。
7、“三个创新”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
敢于先行先试,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创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也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以下三大创新:
——博爱中山——创新全民慈善建设。二十五载薪火相传,慈善万人行彰显民间大爱。中山率先探索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已经持续开展了24载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2010年5月,全国唯一以公益慈善主题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引起全球瞩目。经过20多年的丰厚积淀,慈善万人已成为中山最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的成功典范。先后获得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全国十大公益品牌奖”、“中华慈善奖”。
——农村社区管理“2+8+N”模式。2007年以来,按“一镇一模式”全面推进农村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创新。2008年我市被国家民政部正式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成功创建了“2+8+N”的社区管理新模式,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前移,实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整合全市现有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资源,将政府公共服务、文化体育等设施延伸至农村社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有中山特色的基层服务管理网络,成为广东省获得“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单位”称号的唯一地级市。
——创新外来人口管理制度。2007年我市先后在小榄、东升等镇区开展流动人员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试点;2009年,改革“积分入学”政策,我市成为全面首推“ 积分制入户”政策的城市;2010年3月又在全国率先出台《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暂行规定》,同年6月,广东省政府在借鉴中山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由“积分入学”到“积分入户”的中山经验,对于正在探索中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全国各地纷纷仿效。
进入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理念,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注重社会多元共治,不断取得喜人成就。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山市社会环境和创新环境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特别是社会环境竞争力排名内地第一。
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更高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完成的《中山市镇区发展力测评报告》显示,全市24个镇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强力、综合发展力还不平衡,38项指标中有些差距还比较大,说明在城乡统筹发展、共建共享、全市一盘棋走向共同富裕上尚需继续努力,力争实现更高水平的统筹发展、科学发展。
2、新发展模式问题。支撑了中山经济十数年快速发展的“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特征的专业镇发展模式”,在目前可开发土地资源日渐枯竭、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人民币汇率日升的新形势下,亟待探寻能够支撑中山未来10年、30年发展的创新模式。这是事关中山未来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问题。
3、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变问题。党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来的辉煌成就。但在今天社会矛盾日渐增多、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显然应更加注重民生、顺应民意,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转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的双中心上来。这不仅是认识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民生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4、经济发展问题。要更加强调发展质和效益,由注重总量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加快了推进转型升级。
5、“两建问题”。要更加突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城市发展典范。
6、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我市土地紧张与土地闲置并存的问题。
7、理想城市建设问题。在加快推进“十二五”提出的“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城市新格局的进程,加大力度深化理想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发展过于偏重经济的“沿路拓展模式”转向偏重宜居的“依山傍水滨海拓展模式”,改变市域内竞争过度、重复建设严重的镇区自我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的全市一盘棋的统筹发展模式。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初步完成中心城区“四镇六区”的整合,形成“一城双核中心区,两副多点卫星城;产城融合拓新路,组团联动高效能;香山秀水神仙地,城乡一体伟人城”的全市域现代化城市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彰显建设岭南理想城市的“中山特色”,形成与珠江东岸不一样的“珠西特色”。
8、社会管理问题。加强对社会管理资源的“统筹”,形成合力,推进用“网格化管理”老油画现行的“条块式管理”。
9、民间投资问题。更加强调和鼓励民间投资,尽快出台落实国家、省促进民间投资有关政策实施细则,激活我市数量巨大的民间资金。
10、更加关注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由于村集体经济在管理、运作、人员素质、制度规则、历史因素等等存在诸多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形势持续严峻的形势下,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建议市委政府予以成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