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是我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真正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达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高度自信,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在十八大报告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走回头路,更不走邪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必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
二、必须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十八大的灵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同时,必须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对于十八大报告中的诸多理论创新,要深刻领会,并自觉运用于实践中。比如社会建设中的善治问题、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问题等。报告在多达145个地方提及“人民”,所以在对党自身建设方面,报告建设提出了服务性、学习型、创新型政党的新要求。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中山必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指导下,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和美中山”,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全面推进中山的“转型升级”,着力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要坚持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并重,继续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双提升”、“双轮驱动”战略,致力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此外,还必须抓紧出台中山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好市级经济协作区,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把建设翠亨新区作为中山走向世界的新起点,使中山发展由“歧江河时代”转入到“伶仃洋时代”。
2、积极完善“2+8+N”的社会管理模式,着力于解决民生,消解发展阻力问题。经验性的社会管理方式多表现为把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为夸大,这基本都是囿于“革命党思维”而生成的“路径依赖”使然。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社会管理中表现在对待事件中的态度上多为批判性、排他性、冲突性,在行动上采取的方法多为革命时期与敌人斗争的方法来处置群体性事件。作为已执政多年,并已担负起行使公共权力责任的党,与政府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整合国家和社会并推动其发展。这就决定着这个党必须从思维模式上实现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跨越,使之在社会管理中更多体现出建设性、包容性、整合性,并在执政过程中以民生为核心,以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为目标,以实现良好社会生态为方向,通过一系列制度完善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利益均衡,进而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没有“执政党思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3、继续推动全民修身行动,着力于解决以文化人,确保中山发展的不竭动力问题。中山先行先试全民修身行动是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再现,是广大人民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且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试点城市,中山如何在公民价值、公民道德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提炼出社会共同认可、体现中山特色、群众乐于接受、容易传承传播的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新时期“广东精神”,构建中山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等方面将虚功做实,这是个需要系统思考,辨证分析,深入探讨的巨大艰难工程。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平台,或曰载体,其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及其转化为人的言行后是否表现为“善”并不是抽象的。因此,以何而修,修往何处,何以可能、动力何在、如何确保,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无一不需要研究。一年多的实践表明,修身方向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但仍然存在一定支流、潜流、暗流需要消解;修身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但在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外来文化价值取舍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边界需要明确;由于修身是个由低而高、由外而内的长期动态过程,这就需要研究并制定一系列良好制度、合理机制和有力的措施予以确保。目前,中山在市、镇区、社区分别拟设或已设了修身体验馆、修身学院、修身学堂,全民修身行动已由基地、中心、站点全面铺开,这更突显了对修身理论的研究、行动的指导、教育培训、信息采集和分析以及效果测评等方面的需求,而成立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研究中心能够为满足上述需求提供了稳定的智囊支撑。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博士)